螺旋菌Spirochetes
此菌無法使用Gram stain染色,因為菌體太細
細胞壁類似Gram negative的構造
另外一般光學顯微鏡也無法觀察,必須使用暗視野顯微鏡或免疫螢光技術才能看的到
與其他細菌最大的區別在於,菌體外圍具有可彎曲的細胞壁,在外膜外上有外鞘(outer sheath),並有彈力軸絲(axial filament),使菌體在收縮時得以轉動
可以引起人體及動物疾病的螺旋菌有三種
- 密螺旋體(Treponema),如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
- 疏螺旋體(Borrelia),如Borrelia burgodorferi引起萊姆病(Lyme disease)
- 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如Leptospira interogans引起人畜共通疾病(但不會人傳人)
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
- 無法以培養基培養,僅能以兔子的睪丸保存菌種
- 不耐乾燥及大部分的消毒劑,但在4℃的血中可以存活1~5天
- 對Penicillin敏感,目前尚未發現抗藥性菌株
- 採二裂法繁殖,約30~33小時分裂一次
- 藉由性接觸或垂直感染的方式傳播
- 後天性梅毒可以分為三期
- 第一期:丘疹、硬性下疳
硬性下疳是底部硬而不痛的潰瘍,其滲出物有許多菌體 - 第二期:梅毒疹及扁平濕疣
全身性的潰瘍,病灶處含梅毒螺旋體,具高度傳染性,若病人懷孕,會引起胎兒死胎或先天性梅毒(出現Hutchinson's triad、馬鞍鼻、中樞神經異常等)
※Triad:http://teachingcenter1.pixnet.net/blog/post/318625144
※致畸胎:http://teachingcenter1.pixnet.net/blog/post/353237282 - 第三期:產生破壞性肉芽腫
不容易發現細菌,組織嚴重受損,會引起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之併發症
- 第一期:丘疹、硬性下疳
- 梅毒患者體內的抗體
- 非梅毒螺旋體抗體,稱為反應素(reagin),抗原為cardiolipin,常用的檢驗方法為性病研究實驗室凝集法(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VDRL)和快速血漿反應原凝集法(rapid plasma reagin, RPR),以上兩種方法,可以用於梅毒的篩檢,可以測得初期及第二期梅毒
- 抗梅毒螺旋體抗體(anti-treponemal antibody),抗原為梅毒螺旋體,常用的檢驗方法為螢光梅毒抗體吸附試驗(fluorescent treponema antibody absorption, FTA-ABS)、梅毒抗體之微量凝集試驗(treponema pallidum haemagglutination, TPHA),臨床上用於確診
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
- 可引起萊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種由鹿蜱(壁蝨)叮咬所傳播的疾病,鹿蜱(壁蝨)的宿主主要是小白鼠及鹿,此病多發生在夏季
- 鹿蜱(壁蝨)的生活史中的幼蟲、蛹及成蟲皆可傳播此疾病
- 萊姆病分為三期
- 第一期:鹿蜱(壁蝨)叮咬後3天~4星期內,皮膚出現遊走性紅斑
- 第二期:發生於數星期或數個月之後,發生的病徵包含:
- 關節痛及關節炎
- 神經性症狀(腦膜炎、臉部神經麻痺)
- 心臟疾病(血液傳導不良或心肌炎、心包炎)
- 第三期:發生於數個月或數年後,出現慢性皮膚及神經症狀或關節變形
- 診斷:血清學診斷
疏螺旋體屬(Borrelia spp.)
- 可引起流行性回歸熱(epidemic relapsing fever),媒介是體蝨(body louse)
- 可引起地方性回歸熱(endemic relapsing fever),媒介是蜱(tick)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