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性真菌

= 真菌的種類約有五萬多,對人類致病者約有100~150

 

依據感染部位區分

  1. 表面性黴菌病(superficial myoses)
    • 侵犯部位:
      1. 角質層和毛髮
      2. 不會引起免疫反應,僅會影響外貌美觀
      3. 侵犯皮膚稱為癬(nigra)
      4. 侵犯毛髮稱為節(piedra)
    • Malassezia furfur可引起花斑癬(pityriasis versicolor)
  2. 表皮性黴菌病(cutaneous mycoses)
    • 侵犯部位:
      1. 表皮角質層,如毛髮、皮膚、指甲
      2. 侵犯皮膚稱為癬(nigra)
      3. 能分解代謝角質層,會引起組織免疫反應而造成癢和疼痛感
    • 主要為皮癬菌(dermatophyte)所造成的表皮皮膚感染
  3. 下表皮黴菌病(subcutaneous mycoses)
    • 侵犯部位:
      1. 皮膚及皮下組織
      2. 存在於自然界,一般經由傷口感染,大多為自限性,症狀多會產生肉芽腫
    • 難以單純以藥物處理,通常需要外科介入
    • 孢子絲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氏孢子絲菌(Sporothrix schenckii)引起
  4. 全身性黴菌病(systemic mycoses)
    • 侵犯部位:
      1. 全身器官
      2. 均具有雙型性,分布具有地域性
      3. 因吸入分生孢子而感染,大多先感染肺部
    • 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組織胞漿菌(Histoplasma)、球孢子菌(Coccidioides)、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ides)
    • 球孢子菌特別是在美國西南部,副球孢子菌則主要在中南美洲
  5. 伺機性黴菌病(opportunistic mycoses)
    • 侵犯部位:
      1. 通常是生長快速、空氣中常見的黴菌
      2. 在衰弱的病人,造成局部或全身感染
    • 念珠菌(Candida)、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麴菌(Aspergillus)

 

重要致病真菌

  1. 表淺性黴菌病可以用一些角質溶解劑,如:salicylic acid,或局部抗黴菌藥物(miconazole nitrate)去除,常見的有
    • 花斑癬(Tinea versicolor):由Malassezia furfur引起,在鏡檢時可見到菌體有麵條狀或肉球狀的酵母菌細胞
    • 黑癬(Tinea nigra):由Exophiala werneckii造成,好發於手掌與腳掌,具有雙型性,會產生關節孢子(Arthroconidia)
    • 毛幹白節病(white piedra):由Trichophyton spp.引起,主要是T. beigelii,主要感染鼠蹊部及腋下的毛髮,會包圍毛髮外層形成白色小結,會產生關節孢子及芽生孢子(blastoconidia)
    • 毛幹黑節病(black piedra):由Piedraia hortae引起,主要感染頭皮,會在毛髮外層形成黑色小結,毛幹處有黑色硬節,節內有關節孢子(ascospore)
  2. 皮膚癬菌(dermatophyte)的感染,治療可以使用miconazole (2%)3% salicylic acid等藥物,常見的有3屬:
    • 小芽胞癬菌(Microspordium spp.):如狗小芽胞癬菌(Microsporum canis),感染毛髮時會有綠色螢光,可寄生在貓狗等家畜,輾轉感染給小孩,顯微鏡下可見到網球拍狀菌絲,及疏狀菌絲;M. audouinii可產生後膜孢子,感染毛髮時會有黃綠色螢光,可以傳染感孩童
    • 毛髮癬菌(Trichophyton spp.):如紅色毛癬菌(T. rubrum),可以引起足癬,不產生urease,小分生孢子狀似葡萄;鬚毛癬菌(T. mentagrophytes),亦可以引起足癬,但會產生urease,菌絲呈螺旋狀,小分生孢子狀似葡萄,菌落為石膏狀
    • 表皮癬菌(Epidermophyton spp.)E. floccosum只侵犯指甲與表皮,不侵犯毛髮,可以引起足癬、手癬、體癬、甲癬,具有棒狀大孢子,菌落表面呈土黃色

 

Trichophyton

Microsporum

Epidermophyton

侵犯宿主

小孩到成人

小孩為主

小孩到成人

侵犯部位

皮膚、毛髮、指甲

皮膚、毛髮

皮膚、指甲

毛髮特徵

侵犯髮鞘內外,以UV照射不出螢光

只侵犯髮鞘外,照UV產生螢光

不侵犯毛髮

大分生孢子

較少(平滑、壁薄)

(粗糙紡錘狀)

(簇狀、棒狀)

小分生孢子

很多

  1. 引起足癬(Tinea pedis)的致病黴菌
    • 紅色毛癬菌(T. rubrum)
    • 鬚毛癬菌(T. mentagrophytes)
    • 絮狀表皮癬菌(E. floccosum)
  2. 下表皮黴菌病(subcutaneous mycoses)
    • 孢子絲菌症(sporotrichosis)
      1. 由申克氏孢子絲菌(Sporothrix schenckii)引起,是台灣最常見的皮下黴菌感染症,好發於園丁、苗圃工人等常與植物、木頭接觸的工作者,也因此俗稱園丁病
      2. 多發生在上肢,感染時真菌沿著淋巴管,產生許多腫塊,在感染的組織內,其分生小孢子常呈現雪茄狀,排列成薔薇狀,又稱rose gardener’s disease
      3. 本菌為雙菌型
    • 足菌腫(mycetoma)
      1. 細菌引起多為巴西奴卡氏菌(Nocardia brasiliensis)或足腫放線菌(Actinomyces madurae)
      2. 真菌引起的多是Pseudallescheria boydii,具有子囊孢子(ascospore)
      3. 足菌腫多發生在不穿鞋的人,感染後造成足部肉芽腫及化膿性感染,最終會侵犯足部骨骼
    • 產色黴菌病(chromycosis)
      1. 主要感染手臂及腿部,患部會產生大而成團、有色的結節,隨著病變的發展會生長成類花椰菜樣結節,會有潰瘍產生
      2. 赤腳的工人或農人常因皮膚刺傷或擦傷而感染
      3. 致病真菌有Cladophialophora carrioniiPhialopora verrucosaFonsecaes pedrosoi,皆為黑黴菌,產生黑色分節菌絲,雙型性,在組織中酵母菌型聚集會產生棕色的銅壁狀sclerotic body
  3. 全身性黴菌比較

 

皮炎芽生菌

組織胞漿菌

球孢子菌

副球孢子菌

真菌

皮炎芽生黴菌
B. dermatitidis

莢膜組織胞漿菌
H. capsulatum

粗球孢子菌
C. limmitis

巴西副球胞子菌
P. brasiliensis

流行病學

美國中北部

美國中北部,俄亥俄州及密西西比河河谷(蝙蝠及鳥類糞便中發現)

美國西南部及墨西哥、中美洲(皮膚黑者風險較高)

中美及南美洲,尤其巴西(感染者多為男性)

主要侵犯

肺部,可侵犯至皮膚、皮下組織和骨骼

可在巨噬細胞中胞內寄生(慢性感染肺部出現纖維化,易與TB混淆)

肺部,可侵犯皮膚、骨骼及腦膜(症狀似感冒,女性常出現結節性紅斑,造成山谷熱(valley fever))

主要在口腔鼻腔

  • = Blastomyces = 北美芽生菌病(north America blastomyosis)
    組織胞漿菌 = Histoplasma = Chicago’s disease
    球孢子菌 = Coccidioides = California disease
    副球孢子菌 = Paracoccidioides = 南美芽生菌病(south America blastomyosis)
  1. 伺機性黴菌病
    • 多發生於免疫衰弱的病人,且常會汙染檢驗室培養基,包括念珠菌(Candida)、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麴菌(Aspergillus)
    • 麴菌(Aspergillus)
      1. 自然界的腐生菌,常引起呼吸道感染,造成過敏性麴菌症(allergic aspergillosis)
      2. 肺部麴菌病(pulmonary aspergillosis)、麴菌腫(aspergilloma),常見於農夫及腐爛蔬菜的操作者
      3. 薰煙色麴菌(A. fumigatus)為麴菌感染中最常見(90%),可造成肺部、鼻子、眼睛、腦部、骨骼、心血管的感染
      4. 黃麴菌(A. flavus)常見於穀類,尤其是花生,可產生黃麴毒素(aflatoxin),食入後可導致肝癌
      5. 黑黴菌(A. niger)也常造成致病,但幾乎都是在外耳道生長,造成慢性耳炎
    • 念珠菌(Candida)、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為單細胞、酵母型真菌,是引起人類真菌感染中最常見的(占約真菌感染的70%),藉由出芽或裂殖的方式生殖,會有芽生孢子(blastospore)、分生孢子、假菌絲
    • 念珠菌(Candida)
      1. 最常見者為白色念珠菌(C. albicans),其次是(C. glabrata),不具有莢膜
      2. 白色念珠菌為人體口腔、陰道、小腸之正常菌叢
      3. 多形性(pleomorphism),感染組織內可見到酵母型及假菌絲
      4. 可以在口部(鵝口瘡)、女性生殖器(女陰炎)、皮膚、指甲、肺臟、腎臟、心內膜等部位感染
      5. 治療有nystatinketoconazoleamphotericin2% miconazole
    • 隱球菌(Cryptococcus)
      1. 最常見為新型隱球菌(C. neoformans)
      2. 棲息在鳥糞中,即使是乾的糞便也含有此菌,主要的感染方式為吸入感染,其他方式如皮膚接觸也可能感染,但十分少見
      3. 吸入後可引起肺炎,免疫力低下者會引起腦膜炎,腦膜感染時CSF中的蛋白質量會增加,嚴重者會昏迷甚至死亡
      4. 肺部組織可用Mucicarmine stainCSF可用india ink stain,可見明顯的莢膜
      5. 會產生urease
  2. 真菌毒素(mycotoxin)
    • 許多真菌可產生有毒物質,會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損害
    • 如黃麴毒素(aflatoxin)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 Lyserg-Säure-Diäthylamid (德文) = LSD為一種真菌的衍生物,會引起心神錯亂

 

dermatophyte.PNG

systemic_mycoses.PN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achingCenter. 的頭像
    TeachingCenter.

    ~Teachingcenter的醫學筆記~

    TeachingCen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