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介紹:
致病原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傳染窩(reservoir)
人為唯一之宿主及傳染窩
傳染方式
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是直接與病人的鼻腔或咽喉分泌物接觸而感染
臨床症狀
- 前驅症狀:發高燒、鼻炎、結膜炎、咳嗽和在發燒3-4天後口腔下臼齒對面內頰側黏膜上出現柯氏斑點(Koplik spots)
- 紅疹:前驅症狀3-4天柯氏斑點出現後,會繼續發燒,並且再過24-48小時後典型的斑丘疹出現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慢慢向下移至軀幹第2天和四肢第3天,皮疹在3-4天的時間內會覆蓋全身,並持續4-7天
- 病人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且發燒至最高溫
- 皮疹出現3-4天後,熱度與皮疹即開始消退,皮疹退了以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
- 約5~10%之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
預防方法
- 衛生教育:宣導按時接種疫苗之重要性
- 預防接種:
- 注射含麻疹活性減毒的疫苗後,可以使95%以上的人產生主動免疫。
- 常規預防接種時程:出生滿12個月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各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
病人及接觸者處理
- 病人、接觸者及周遭環境之處理
- 病例通報:發現任何疑似麻疹病例,立即進行疫情調查、填寫麻疹疫調單
- 通報時限:24小時內
- 通報定義:(2009年6月1日起實施):出疹且發燒(耳溫或肛溫)≧38℃,並具有下列三項條件之任一者:
- 咳嗽、流鼻水或結膜炎(畏光、流淚水或眼睛發紅)三種症狀中的一種
- 無麻疹相關疫苗接種史
- 發病前三週內,曾有麻疹流行地區旅遊史
- 病例處理:
- 麻疹病人在可傳染期(出疹前後4天)應接受居家或住院隔離並採取適當防治措施
- 經醫師評估有臨床需要或有較高風險出現併發症者,得收治住院隔離治療
- 衛生局所轉介疑似或確定麻疹患者就醫時,以有負壓隔離設施之醫療機構為原則
- 疑似或確診麻疹時已住院或在急診待床者,除非醫療必要,原則上不轉院,以減少傳播機會,其餘詳見「醫院內疑似麻疹個案處置指引」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MPage/cXOGgsKTJ5MG4SyOAF2fng - 被診斷為麻疹之患者,應根據醫囑住院或居家隔離休息和治療,並依衛生單位建議確實採取防護措施,防止將病毒傳染給自己的家人或同事。
- 病例通報:發現任何疑似麻疹病例,立即進行疫情調查、填寫麻疹疫調單
- 若於育幼院、幼兒園、學校發生麻疹,患者至少應於發疹後4天才能返回學校
- 接觸者如出現疑似症狀,應進行自我隔離,並電話通知衛生單位,由衛生單位通知醫院或診所,預先規劃好動線,避免接觸到其他等候看診的人,並全程攜帶口罩。詳見「麻疹傳染途徑、診斷、檢驗、治療及處置流程」 (應積極尋找接觸者)
- (出疹前、後4天內),因為若接觸麻疹病人後72小時內接種MMR疫苗,或6天內進行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muscular immunoglobulin , IMIg),尚有可能預防麻疹發生。有關使用MMR疫苗、IMIG於麻疹接觸者暴露後預防之建議對象及注意事項,詳見「疑似麻疹個案接觸者暴露後預防建議措施」。
治療照護
麻疹的治療為支持療法以及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潛伏期
7-18天,通常為14天(自暴露至紅疹出現)
傳染期
發疹之前、後各4天內
感受性及抵抗力
所有不曾得過麻疹或者不曾接種麻疹疫苗的人,都可能感染麻疹。嬰兒自母體得來的抗體只持續6~9個月左右(視母親之抗體效價高低而異);在沒有接種人口中,每隔幾年,只要當易感性人口累積到一定數目,就會爆發流行;而得過麻疹的人有終身免疫力
鑑別診斷:
- 麻疹:
- 潛伏期10~14天,前驅期約三天,病患先出現咳嗽、鼻炎、結膜炎(所謂3C)、高燒、倦怠等症狀
- 出疹前1~2天,病人口腔黏膜上(好發於下臼齒的對側)出現科氏斑,外觀如同鹽粒灑於紅肉上,柯氏斑在開始發疹後1天消失
- 一般是由臉部開始出現紅斑丘疹,由上而下蔓延到頸、上肢、軀幹和下肢,皮疹大多不癢,皮疹有逐漸融合的趨勢,在第三天依出現先後次序開始消退
- 消退後會留下棕色的色素沉著,維持一段時間,也可能出現脫皮現象
- 德國麻疹:
- 20~50%無症狀
- 前驅期年紀越小越不明顯,可能只有輕微的發燒及鼻咽炎,成人較為嚴重,耳後及頸後常出現淋巴腺炎
- 淋巴結腫大1~2天後開始出疹,由臉部開始出現紅斑丘疹,由上而下迅速蔓延到頸、上肢、軀幹和下肢,皮疹大多不癢
- 第二天皮疹開始自臉部由上而下消失,典型病例皮疹只持續三天,故稱三日疹,不會有色素沉著
- 玫瑰疹:
- 突發性高燒持續3~5天,偶有厭食、不安,一般無咳嗽、流鼻水、結膜炎等症狀
- 耳後和枕部淋巴結可能腫大,病患通常活動力佳、無急性病容。燒退之同時出疹,偶而體溫在出疹後一天才恢復正常,或體溫正常ㄧ天後才出疹
- 皮疹為粉紅色,集中在軀幹與臉部,四肢較輕微,發疹期約持續1~2天,一般無色素沉著或脫皮的現象
- 猩紅熱:
- 最初出現扁桃腺炎,1~2天後出現紅色發癢的丘疹,如同曬傷又粗糙的皮膚,頸部摸起來粗粗一粒粒的,俗稱鵝頸
- 病患出現草莓舌、口周圍蒼白,咽及上顎也可能出現紅疹。發燒和皮疹一起持續數天
- 癒後於手指與腳趾可能脫皮
- 川崎氏症:
- 臨床症狀包括五天以上的發燒(必要條件)
- 下數五項中至少四項條件:
- 非化膿性結膜炎
- 口腔黏膜變化(嘴唇發紅乾裂、草莓舌、喉嚨發紅)
- 非化膿性(單側)頸部淋巴結腫大1.5公分以上
- 多形性皮膚紅疹
- 手掌與腳掌發紅腫脹,手指腳趾尖端脫皮。
麻疹鑑別診斷Measle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
麻疹 |
德國麻疹 |
猩紅熱 |
嬰兒玫瑰疹 |
年齡 |
> 6個月大 |
> 6個月大 |
大於3~5歲 |
6個月~2歲 |
家裡學校病例 |
+ |
+ |
++ |
不一定 |
可傳染期 |
出疹前後四日內 |
出疹前後七日內 |
可至有效抗生素用滿24小時前 |
不一定 |
傳播方式 |
空氣/飛沫 |
飛沫 |
飛沫 |
飛沫 |
隔離方式 |
負壓隔離 |
單人房 |
單人房 |
未強制要求 |
通報時限 |
24小時內 |
24小時內 |
不需要** |
不須通報 |
咳嗽流鼻水 |
++ |
+* |
不一定 |
不一定 |
結膜炎 |
+ |
+* |
- |
- |
柯氏斑 |
+ |
- |
- |
- |
頸部淋巴結腫 |
不一定 |
++* |
不一定 |
不一定 |
扁桃腺滲出液 |
- |
- |
不一定 |
- |
草莓舌 |
- |
- |
+ |
- |
皮疹 |
紅色斑丘疹,有融合趨勢,多不癢 |
紅色斑丘疹,多不癢,只持續三日 |
紅色發癢丘疹,似曬傷,粗糙如砂紙 |
紅色丘疹,多不癢 |
發燒和皮疹 |
發燒3~4天後出疹,兩者並行數日 |
一起出現 |
一起出現 |
燒退後才出疹*** |
脫皮 |
手腳無,但全身皮疹細屑,消退後留下棕色色素沉著 |
無 |
手腳指 |
無 |
盤尼西林 |
不退燒 |
不退燒 |
退燒 |
不退燒 |
*:德國麻疹:20~50%可能為無症狀感染。
**:猩紅熱:過去需要在一周內通報(第三類),然現已自法定傳染病項目中移除,無需通報。
***:嬰兒玫瑰疹:偶而體溫在出疹後一天才恢復正常,或體溫正常一天後才出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