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Q&A (1)
- 中華民國88年6月23日總統(88)華總(一)義字第8800142740號令修正公布原名稱「傳染病防治條例」為「傳染病防治法」,茲將「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列為第三類傳染病(甲種)。
- 中華民國93年1月20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300010081號令修正公布「傳染病防治法」,茲將「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修正為第二類傳染病。
- 行政院衛生署中華民國96年10月9日署授疾字第0960000892號公告「傳染病分類及第四類與第五類傳染病之防治措施」,自96年10月15日生效。茲將「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列為「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之第三類傳染病。
腸病毒感染為幼兒常見的疾病,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個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數十種以上。 目前小兒麻痺病毒已經在台灣根除,腸病毒病人都是感染其他腸病毒造成,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5歲以下的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近幾年國際間陸續發生流行疫情的腸病毒D68型,幼兒感染後亦可能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此外,克沙奇B型病毒及伊科病毒主要威脅新生兒,嚴重時可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等,可能致命。
感染腸病毒痊癒之後,只會對這次感染的型別產生免疫,所以一生中可能會得好幾次腸病毒。腸病毒感染並不是幼兒的專利,大人也會得腸病毒,只是大多症狀比較輕微,與一般感冒不易區分。腸病毒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及疫苗,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就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在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7天內,家長與其他照顧者要特別注意其病情變化,如果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到大醫院就醫。
以上以下內容,取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布之資料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667
腸病毒相關常見Q&A
Q:現在腸病毒有沒有停課標準?
A:在下列疫情狀況下,建議幼兒園、托嬰中心等學前教托育機構採取停課措施:
1.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布當年度發生腸病毒71型流行疫情
----當機構內同一班級在一週內有兩名以上(含兩名)幼童經醫師診斷為腸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等)時,該班級應停課7天。
2.當年度無腸病毒71型流行疫情,但機構所在的鄉鎮市區,若當年度曾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布有「腸病毒71型檢驗陽性個案」或「年齡在3個月以上的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個案」時
----當機構內同一班級在一週內有兩名以上(含兩名)幼童經醫師診斷為腸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等)時,該班級應停課7天。
3.當機構內發生腸病毒D68型感染併發重症確定個案
----該個案就讀之班級應停課7天。
※地方政府可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七條第一項第六款,衡酌其轄內的社會型態、托育資源及防疫需求,訂定符合轄內需求的停課標準,因此目前各縣市的停課標準並不完全一致,如有需要,可直接洽詢所在縣市之衛生局、教育局或社會局瞭解相關規定。
Q:吃冰或是冰的東西可以治療腸病毒嗎?
A:坊間有傳言吃冰或冰的東西可以治療腸病毒,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觀念,請民眾不要誤信;腸病毒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以來治療,吃冰(含冰涼食品)只可以緩解小朋友嘴巴破的不舒服症狀,也可以幫小朋友補充一些水分,但是大量吃冰並無法治療腸病毒。
Q:市面上有許多商品都宣稱具有殺死腸病毒的功效,應該如何辨別?
A:目前坊間有某些產品宣稱有抑制或殺死腸病毒之功效,提醒民眾目前對於腸病毒有效的消毒方法為含氯漂白水、煮沸及日曬(紫外線);建議民眾購買此類商品前應先檢視其相關檢驗報告中是否具其宣稱之抑制腸病毒效果。
Q:要預防腸病毒感染,居家或幼稚園等環境消毒用的漂白水應如何配製呢?
A:考慮消毒劑的取得方便性、價格及消毒效果等因素,建議選用市售之含氯漂白水(次氯酸鈉濃度一般在5到6%,即50,000-60,000ppm),並經稀釋後進行消毒,配製及使用時請穿戴口罩、橡膠手套和防水圍裙等,並注意通風及安全。稀釋後的漂白水請於24小時內使用完畢,未使用的部分在24小時後應丟棄。
※稀釋方法:
(1)一般的環境及常用物品消毒,建議使用500ppm濃度的漂白水消毒(以清水稀釋100倍):
大量:取100c.c.漂白水(即免洗湯匙5瓢或小瓶養樂多瓶1罐的量),加到10公升清水(即8瓶大寶特瓶的水量)中,攪拌均勻後使用。少量:取10c.c.漂白水,加到1公升清水中,攪拌均勻後使用。
(2)遭病童口鼻分泌物、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之物品或表面,建議使用1,000ppm濃度的漂白水消毒(以清水稀釋50倍):
大量:取200c.c.漂白水(即免洗湯匙10瓢或小瓶養樂多瓶2罐的量),加到10公升清水(即8瓶大寶特瓶的水量)中,攪拌均勻後使用。少量:取20c.c.漂白水,加到1公升清水中,攪拌均勻後使用。
常用的容積估算:
(1)喝湯用的免洗湯匙(1湯匙的容量約20c.c.)
(2)小瓶養樂多瓶(1罐容量約100c.c.)
(3)大寶特瓶(1瓶容量約1,250c.c.)
Q:腸病毒有沒有特效藥?
A: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症狀治療等方式,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10天內自行痊癒。少數患者會出現「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至大醫院就醫。
Q:腸病毒目前已經有疫苗可以接種?
A:國內目前已研發出腸病毒71型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尚未上市提供接種,請民眾平時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及勤洗手,就可降低感染機會。
Q:要如何預防腸病毒?
A: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所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的基本方法。
正確的洗手方法如下:
(1)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
(2)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3)兩手心互相磨擦
(4)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
(5)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
(6)作拉手姿勢以擦洗指尖
(7)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
(8)用乾淨的紙巾或烘手機將手烘乾
※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跟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特別是準媽媽、幼童和新生兒,盡量避免接觸腸病毒病人。
※家有嬰幼兒的成人工作或外出返家後,務必先更衣洗手,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
※罹病之學童,除依醫師指示治療外,宜請假暫勿上課,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同時也可避免傳染其他學童。
※平時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增強個人之免疫力。也要注意居家環境衛生及通風。
※餵食母乳,也可提高嬰兒抵抗力。
※幼童(尤其 3 歲以下幼兒)感染腸病毒後,有較高比率併發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等嚴重症狀,因此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在摟抱、親吻或餵食幼兒前,務必更衣洗手,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的嬰幼童。
Q:腸病毒感染之致命機率有多高?
A:大多數腸病毒感染者,症狀都很輕微,甚至沒有症狀。
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地區腸病毒流行時,雖然專家對感染致死率的推估不同,但是一般的估計是在十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一之間,雖然感染腸病毒以後,99.9%以上的患者都會恢復,但當年由於致病的是腸病毒71型,造成相當震憾,因此認識腸病毒及暸解其傳染途徑,避免感染的風險是刻不容緩的。
Q:感染過腸病毒之後,有沒有免疫力?以後會不會復發?
A:得到某一種腸病毒感染以後,至少會持續有數十年的免疫力。所以對於同一種病毒而言,不會復發,不同種則不一定。但是有幾種腸病毒會引起同樣的手足口病或庖疹性咽峽炎,所以有的人會得到一次以上的手足口病或庖疹性咽峽炎。
Q:媽媽疑似感染腸病毒時可以餵母乳嗎?
A:哺乳的媽媽如有不適或出現疑似腸病毒感染的症狀時,建議應先就醫並徵詢醫師建議後,再決定是否哺餵母乳。若要哺餵母乳,考量感染腸病毒的媽媽可能透過接觸時傳染給嬰兒,因此建議不要親餵,可將母奶裝在奶瓶,並於集乳時注意手部衛生,再請健康的家人協助餵奶。
Q:為了避免新生兒感染腸病毒,準媽媽們要特別注意甚麼?
A:準媽媽在懷孕期間應注意手部及呼吸道衛生,避免和腸病毒病人接觸。在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或家中孩子出現腸病毒症狀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採取必要之預防措施及處置,以降低腸病毒可能對新生兒造成的危害,也請醫師留意產婦健康狀況。
Q:準媽媽感染腸病毒,會不會生下畸形兒?
A: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腸病毒有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的可能,但孕婦必須避免感染的風險,以預防生產時感染給新生兒。
Q:成人是否會感染腸病毒?症狀有哪些?應到哪一科就診?
A:會,腸病毒的型別達多種以上,但大多數成人感染的症狀通常並不明顯,常見症狀如類似感冒症狀。但在痊癒後,腸病毒還會隨著糞便排出達數週之久,因此仍要持續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傳染給家中嬰幼兒。成人可至內科或家庭醫學科就診,如為孕婦,建議至原產檢門診就醫。
Q:幼兒得了腸病毒後,要特別留意那些症狀(重症前兆症狀)?
A:幼兒得了腸病毒後的一週內,要特別注要觀察是否出現「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症狀,如有其中任何一個症狀,可能是併發重症的前兆,應儘速帶至大醫院就醫。
Q:要怎麼觀察新生兒可能得了腸病毒?
A:在腸病毒流行期間,如果發現新生兒出現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的情形時,可能是腸病毒感染的初期徵兆,應儘速帶至醫院及時接受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Q:新生兒得了腸病毒的症狀有甚麼不同?
A: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後的症狀有各種表現,從最輕微的發燒到致命的多重器官衰竭都有。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躁動不安、餵食不佳、嗜睡,其他症狀如發紺或膚色蒼白、肌張力低下或過高、腸胃症狀、黃疸、出血點、抽搐等都有可能出現。如出現新生兒敗血症、心肌炎、肝炎合併凝血功能異常、腦炎等,則可稱為新生兒腸病毒重症。
Q:得了腸病毒會有什麼症狀?
A:感染病毒後一般3~5天出現症狀,但是大多數感染者,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
Q: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
A:腸病毒可以經由糞口傳染,或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飛沫、及皮膚上潰瘍的水泡等途徑傳染,傳染力極強,在家庭及教托機構育機構等處最容易傳播。病毒的傳染常因青少年(學童)或成人自外面帶回,經由接觸或飛沫方式感染家中幼童所造成;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玩具也常是幼童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因為死角多,提供病毒藏身的機會,容易在幼童把玩咬弄之間,讓病毒有機會經由口鼻進入人體而感染
Q:得了腸病毒之後,傳染力可以持續多久?
A:通常在發病之前的幾天,在感染者咽喉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病人大多可在一週左右痊癒,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口鼻分泌物傳染力最高,需特別注意感染者之隔離照顧,也必須特別小心處理感染者之糞便、口鼻分泌物、皮膚上水泡;發病兩週後,咽喉之病毒排出量大量減少,透過口鼻分泌物、飛沫、接觸等途徑傳染的危險性降低;痊癒後,腸病毒還會隨著糞便排出達8到12週之久(2~3個月),表示都還有傳染力。所以痊癒之後還是要繼續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才可以降低傳染風險。
Q:新生兒是怎麼得到腸病毒的?
A:新生兒的腸病毒感染可能發生在產前、生產中或產後階段。產前感染是孕婦感染腸病毒後,經由胎盤傳染給胎兒,通常發生在懷孕晚期;生產中感染是生產過程中,胎兒接觸到已感染腸病毒的母親之血液、產道分泌物、糞便等而受到感染;產後感染是新生兒可能因直接接觸感染者(包括母親、其他密切接觸者或醫護人員)的口咽分泌物或糞便而感染腸病毒,也可經由飛沫、接觸無症狀帶病毒感染者之途徑感染。
Q:腸病毒是不是只有台灣地區才有?在什麼季節流行?
A:此種病毒世界各地都有,通常在夏季、初秋流行,台灣地區因位在亞熱帶,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發生。
像此類有毛玩具應該避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