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gada症候群是一種可致死的心室性心律不整疾病,在過去,由於病患常於晚上睡夢中發生猝死,因此被稱為突發性不明原因夜間猝死症候群(sudden unexplained nocturnal death syndrome, SUNDS)
病患的心電圖呈現右胸前導程(V1-V3)ST節段上升及右束枝傳導阻滯(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RBBB),但QT間距正常。
有研究發現部分Brugada症候群的病因和第三對染色體短臂(chromosome 3p21)上的心肌鈉離子通道基因(cardiac s odium channel gene, SCN5A)突變有關,此為第一個被發現的致病基因。
此症候群的盛行率以亞洲地區較高,且男性多於女性,又以東南亞年輕男性為常見,自台灣逐年引進來自東南亞的外籍勞工後,偶發的外籍勞工猝死事件也引起勞工委員會的重視。

 

臨床表現
= 常發生在先前沒有結構性心臟疾病的健康個體
= 一種可引發心因性猝死的遺傳性疾病
= 臨床可能表現多形性心室心搏過速(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VT)引起之昏厥、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或心因性猝死、夜間瀕死狀呼吸(nocturnal agonal respiration)、心悸(palpitations)、以及胸痛
= 多發生於休息或睡眠中,鮮少與活動相關
= 心電圖右胸前導程的ST節段變化來診斷Brugada症候群,可分成三種:
-- 第一型是出現J波上升伴隨拱形(coved-shaped)ST節段,在最高點位置上升幅度大於0.2毫伏特,之後逐漸下降,接著形成一負向T(negative T wave),也可能呈現右束枝傳導阻滯(RBBB pattern),不過RBBB pattern的表現非主要診斷之依據
-- 第二型則是一開始J波上升大於0.2 毫伏特,ST節段呈現鞍背狀(saddleback configuration),之後下降至大於0.1毫伏特,形成溝槽狀(trough)ST節段,接著形成一正向或雙相(biphasic)T
-- 第三型的J波上升後ST節段可能呈現拱形或鞍背形,幅度小於0.1毫伏特,接著形成一正向T
= 其中第二型和第三型心電圖表現只能懷疑是Brugada症候群,在診斷上意義較不大,Brugada症候群必須在心電圖上觀察到至少一個右前胸導程出現第一型ST節段上升,再加上家族病史或心律不整相關的臨床症狀等任一項標準才能確診

 

Brugada症候群在心電圖上表現之三種型態

 

第一型 (具診斷性)

第二型 (疑似)

第三型 (疑似)

J波振幅

大於0.2毫伏特

大於0.2毫伏特

大於0.2毫伏特

ST節段
型態與振福

拱形
大於0.2毫伏特

鞍背形
大於0.1毫伏特

拱形或鞍背形
小於0.1毫伏特

T波型態

負向

正向或雙相

正向

右胸前導程
ST節段表現
(V2為例)

brugada-1.jpg

brugada-2.jpg

brugada-3.jpg

 

Brugada syndrome的診斷標準
= 心電圖條件(以下兩項至少符合一項)
…A. 心電圖上觀察到右前胸導程出現第一型ST節段上升
…B. 心電圖上觀察到右前胸導程出現第二、三型ST節段上升,並且可以用第一類抗心律不整用藥(Class I AAD,如Procainamide),誘發第一型ST節段上升
= 病史與臨床表現條件(以下三項至少符合一項)
…A. 家族史
--- 家族成員在45歲之前發生心因性猝死
--- 家族成員在心電圖上表現第一型ST節段上升
…B. 心律不整引起之相關症狀
--- 昏厥(syncope)
---
癲癇(seizures)
---
夜間瀕死狀呼吸(nocturnal agonal respiration)
…C.
心室性心律不整
--- 多形性心室心搏過速(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VT)
---
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alogram_of_brugada_syndrome.PNG

 

布魯格達氏症和遺傳
= Brugada症候群是一種不完全體染色體顯性遺傳( autosomal dominant with incomplete penetrance)疾病
= 目前已知大約有20%病患導因於鈉離子通道(sodium channel)基因突變,另外約10%病患是L型鈣離子通道(L-type calcium channel)基因發生突變,而有不到1%病患的突變基因是發生在甘油-3-磷酸類去氫酶胜肽(glycerol-3-phosphate dehydrogenase-like peptide, GPD1-L)或腺苷三磷酸敏感性鉀離子通道(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
=
Brugada症候群的遺傳模式而言,男女性別繼承缺陷基因的機率理應相等,然而在臨床表型上,男性盛行率卻為女性的8~10倍,有些動物實驗及臨床研究對此提出解釋,認為男性因擁有較高睪固酮(testosterone)濃度而表現較明顯的短暫鉀離子向外電流(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 Ito),可能因此強化Brugada表現型

 

心臟電氣生理學假說
= 再極化假說(repolarization hypothesis)
再極化假說乃動作電位( action potential, AP)第一期末期離子電流的移動影響電位平衡的直接結果。由於鈉離子通道的病變,在動作電位第一期心肌細胞去極化時,流入細胞膜的離子電流減少,相對造成較明顯的短暫鉀離子向外電流,而產生一心外膜動作電位切迹(action potential notch),亦即在心電圖上觀察到的鞍背形ST節段上升。另外,L型鈣離子通道在活化不足的情況下流入電流減少,導致動作電位第二期的高原期(plateau phase)無法維持,下降的動作電位切迹可能最後會伴隨著延長的心外膜動作電位切迹,形成顛倒的再極化方向,而在心電圖上表現拱形ST節段上升及反向T波。此一連串電氣異常在右心室的心外膜比心內膜明顯,這樣的動作電位差和心電圖中的J波上升有關。由於心外 膜與心內膜動作電位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容易促成去極化第二期的再迴旋(phase 2 reentry),引起源自心外膜的心室額外收縮(ventricular extrasystoles),這些額外收縮可能誘發多形性心室心搏過速(PVT)或心室顫動(VF)
= 去極化假說(depolarization hypothesis)
去極化假說描述心臟電氣傳導延遲為Brugada症候群的主要病生理機轉。在一些心電圖表現如延長的PR區間和完全束枝傳導阻滯(CBBB)等異常;以及在心臟電氣生理學檢查(electrophysiology study, EPS)中發現有些Brugada症候群病患具 有延長的心室內傳導時間(H-V interval),和心內膜/心外膜定位(mapping) 等臨床研究,都是支持此論點的證據之一。也有些研究報告顯示,病患中具有較長H-V interval者,多帶有SCN5A突變基因。雖然大部分Brugada症候群病患在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檢查結果為正常,但有研究指出,少數病患在磁振造影或心肌切片(myocardial biopsies)檢查中被發現有輕微心臟結構異常,包括右心室出口(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增大或右心室肥大及纖維化,這些異常可能造成心臟電氣傳導速度在右心室減慢,延遲了右心室出口(RVOT)電氣傳導的活化,而易造成電傳導迴路(electrical reentry),引發心室性心律不整。
= 再極化假說在動物及人體試驗均獲得支持,而去極化假說在動物實驗尚未被證實,不過有愈來愈多臨床證據支持這個論點。儘管這兩種假說的爭議仍在,但也有證據同時支持這兩種理論,認為其並不互相牴觸。

 

Brugada症候群的亞型(subtype)分類

亞型

突變基因

離子電流 / 蛋白質

離子通道病變

BrS1

SCN5A

Nav1.5

INa

BrS2

GPD1-L

GPD1-L

INa

BrS3

CACNA1C

Cav1.2

ICaL

BrS4

CACNB2b

ICaL次單元)

ICaL

BrS5

SCN1B

INa (β1次單元)

INa

BrS6

KCNE3

MiRP2

Ito

BrS7

SCN3B

INa (β3次單元)

INa

BrS8

KCNJ8

Kir6.1

IK-ATP

BrS9

CACNA2D1

ICaL (α2δ1次單元)

ICaL

BrS10

KCND3

Kv4.3

Ito

BrS11

MOG1

MOG1

INa

BrS12

ABCC9

SUR2A

IK-ATP

※INa:鈉離子通道電流;ICaLL型鈣離子通道電流;Ito:短暫鉀離子向外電流;IK-ATP:腺苷三磷酸敏感性鉀離子通道電流

 

Brugada症候群的治療
= 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
--- 植入ICD是目前唯一被證實最有效預防心因性猝死的治療方法
--- 嚴重症狀的第一型Brugada症候群病患應建議植入ICD
=
藥物治療
--- 主要是為降低裝完ICD後的復發率,屬於輔助角色,並非第一線治療方式
在選擇上可以採用抑制短暫鉀離子向外電流或增加鈉/鈣離子電流的藥物,例如Quinidine,可用於預防心室顫動和抑制自發性心室心律不整

= 高頻電燒灼術(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
--- Brugada症候群病患的電氣生理研究中,實行心內膜/心外膜定位發現,在右心室出口前方的心外膜有異常的低電位及延遲去極化情形
--- 此異常區域施行RFCA,可使78%病患其心室心搏過速/心室顫動不被誘發和89%病患的心電圖恢復正常,並減少之後心律不整的復發

 

subtypes_of_brugada_syndrome.PNG

three_types_of_brugada_syndrome.PNG


arrow
arrow

    TeachingCen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