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不知為何的,開始關心起藥價的問題了
可能是藥廠、醫師、院所哪裡覺得受不了了,所以才去找媒體吐苦水吧,反正不是什麼心問題了,反正吐完了什麼都不會變,就姑且看一看殺時間吧,想當然,被激怒的民眾非常多,當然也沒有什麼實質的內容出現(不然這也不會是”老”問題了)
我想就我自己知道的、聽到的做一些分享
有些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如果有記錯或和現在大幅不同的話,懇請告知,再做修正
首先要先說個結論好了
「用最『低』的價格取得『合理』的治療」是衛生福利部底下某個部門的重要工作,而在這個使命底下,即使討厭政府反社會如我,個人還是認為這個部門,做的其實很好的,的確用了「最低」取得了「『理論上』合理」的治療,只是這個藥價讓人瞠目結舌,療效有時候讓第一線人員絕望
先了解「原廠藥」和「學名藥」
原廠藥(Brand Name Drugs =專利藥)就是某個藥廠自己開發出來的藥,投入大量的心血,再經過一層又一層的臨床試驗後,才被核可的藥,此藥會申請專利,別人都不可以做、不可以非經許可的賣,價格也理所當然的高,畢竟前面投入的成本必須要回收,至於所對應疾病的病人是否負擔的起,就得問問病人的口袋了
學名藥(Generic Drugs)是原廠藥的專利權過後,各藥廠自己製造、自己販售相同化學成分藥品,當然上市前還是有一定的品管,有簡單的試驗,以避免嚴重的不良反應,而學名藥少了先前大量的成本投入,而且通常是多家競爭,所以價格就會比較低些,而原先開發出這個藥物的藥廠,在專利權過後,也會被迫加入學名藥的戰爭之中
而學名藥以前又常(在台灣)被稱為「台廠藥」,一般就是指台灣藥廠製的藥,但”台廠”真的是在台灣做的嗎…?Made In Taiwan真的是在台灣做的沒錯,最後一兩步驟沒錯,而這一兩步驟的品管也是符合台灣的規定(其實規定的頗嚴格的),但這一兩步驟以外的呢?不知道~可能是想管也不好管或根本管不到,更別提非台廠的學名藥了
藥的價格是怎麼訂出來的?
市場啊!這部分奉行的是自由經濟而非社會主義,原廠藥因為要考量先前成本的回收,價格在專利期中就不會太低,但太高病人可能負擔不起或乾脆用其他替代的藥物治療(雖然療效可能差一點、療程長一點等),所以藥廠和市場會協商出一個合理價格,也常會有某個要剛出來的時候貴到天文數字,然後在專利期中自己逐漸降價,最後在專利期過後拿出比所有學名藥廠更低的價格繼續賣這個藥(畢竟器械就一直在那邊,不像其他學名廠可能還要投入新的資本,反而可以在更低的價格中取得利潤)
雖然可以是單純「競爭」後的結果,但有時也要考量到現實的層面,例如某個藥每年台灣人會用掉100萬顆,而A藥廠可以用每顆0.8元的成本製造,B藥廠則是每顆0.9元的成本製造,但是A藥廠每年只能做出50萬顆藥,B藥廠則沒有限制,那麼這個藥的健保價就至少要訂在0.9點以上(假設1點=1元),不然這個藥一定會不夠用
但是又為了避免藥廠聯合哄抬健保藥價,健保局也會去查清楚這些原料的最低價格,以及由這些資料計算出的最低藥價,然後再適度的調整後要求各藥廠遵照這個健保價格販售,或者更精確一點的來說,是給開出這個要的醫療院所這個健保點數,而無法配合的藥廠,可以去吵(通常吵不過),然後退出台灣市場
之所以不願意配合這個價格,甚至弄到台灣完全沒這個藥使用,一部份是因為藥廠又不一定是用這個所謂「最低價」的原料去製造,另一部份是有人願意用更大的市場、更好的價格交易,何必為了小市場犧牲?例如某藥一劑健保價出100點(假設1點=1元新台幣),而美國人也願意出100元一劑的價格購買,100元美金,當然全部賣到美國啦~,就算有多的藥也不敢賣台灣,怕被他國新師問罪:「為什麼台灣這麼便宜,我就要被當盤子?」所以乾脆全部退出台灣市場,比較簡單
藥價黑洞?
還在呀,一直都在呀,就跟宇宙裡的黑洞一樣啊,怎麼可能憑人力消失XD
既然有人幫忙算了最低價幫我定價,那我就拿你不知道的”神秘”原料來做出真正的最低價就好啦XD,也正是一直都有如此的才幹(?),健保的藥價才會屢創新低,直到哪天市面上所有的藥,原料都很有問題的時候,才會發現這個價格真的低的不合理…
那把健保價提高,就會比較好了嗎?
也不會那麼簡單,只是單純的讓黑心廠賺更多而已…,醫院內部進藥也是很大程度傾向於低價的(這樣才可以賺較多的錢啊…廢話),所以與其提高價格,還是先把價格砍到莫名其妙,再把省下來的錢,使用再查明各個藥比較實際一點
既然主要成分差不多,那為什麼常說「學名藥」的藥效不如「原廠藥」?
其實絕大多數沒有傳聞中差異的那麼大,用下去的確也多在合理的治療效果內,但偶爾就是會有例外,有些藥原廠用起來跟神一樣,學名藥就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以前曾有一個藥理專長老師,說了一段自己投資台灣藥廠的經歷,投了不少(好像是合夥的樣子…細節忘了差不多),是個有決策權兼具專業的存在,那時他決定進一個專利權剛過的藥,砸了不少錢弄機器,也把藥給製錠完成了,但是使用者就是副作用一堆,藥效為零,努力了很久沒頭緒,又不想認賠賣掉機器,只好花錢偷偷問原廠是哪個環節出錯了,是攪拌的方式出錯了!泡沫的細緻度影響到藥物在人體消化道內的崩解,病人只花了原來不到十分之一的時間,就把同劑量的藥物全吸收了,當然一堆副作用,該有的持續藥效完全觀察不到,然而專門的攪拌機,其專利是原廠最近才申請的,只好硬著頭皮再砸錢把機器搞來,再做一次,然後…又失敗了,賦形劑橋不攏…
然後這次就不再花錢問問題了,直接花更多的錢,挖了一個顧問種在廠裡,才搞定了所有問題,但花了不少成本的藥,被要求用很可怕的價格賣出,最後賠了不少錢後,他把手上的股份全數出售後跑來教書了
不過,願意賠錢的藥廠幾乎是奇蹟了,比較多的是「調整」一下品管和試驗結果,然後就不管效果為何的上市了…
有台廠藥賣的比原廠藥貴,而且還只能買台廠的卦?
有喔,但細節很複雜(至少對開要的人來說很複雜啦),和政府政策、補助等等有關,有時也和推銷員的策略有關係,用比較漂亮的價格進A藥,但同時要用比較難看的價格近B藥之類的,醫院要進哪一個藥也有許多權謀存在的啊~
「藥價決不是砍到見骨」?
其實多半是把骨頭砍斷了也不知道而已,符合標準規的藥給2元(雖說是最低保證價),但符合標準的品管就超過2元了啊…,之所以有藥廠願意跟進,是因為有其他的利益交換存在(賠A藥賺B要之類),或是這個藥真的很可怕…成本逼近0…,在這奇怪的限制之下,還不如放棄標準(?),拼拼看低於2元的價格是否還能獲利
那最後,到底怎麼樣才比較好呢?
我不知道~只知道自己把藥理和各個藥物的好壞學清楚,資料也彙整清楚,自然就會知道哪些藥有哪些定位了
留言列表